南船北马

鱼水君臣关系考修正版(二)

            从“足食足兵”探究诸葛亮于刘备集团重要性

       众多读者在初识诸葛亮此人时应是来源于《三国演义》。演义中,刘备与诸葛亮形影不离,食则同案,寝则同榻。战场上默契十足,你手指的地方便是我前进的方向。一路相随,取西川定汉中,你骑马我乘车,你羽扇所向,我剑锋所指,杀得义无反顾,战得毫不犹疑。这样的君臣主从相处模式真是羡煞人也,令人艳羡。再看《三国志》,却发现取西川诸葛亮没去,刘备带的是庞统;取汉中时诸葛亮也没去,刘备带的是法正。那诸葛亮呢?他在干啥?不去打仗,留守后方?嗯,那肯定是刘备对他不信任,所以一直把他丢在后方。用句现网络流行语来说,刘备真是“躺着也中枪”。 

       而这种观点的行成,纠其原因,源自于观看《三国演义》后再读《三国志》的巨大心里落差,又或是有哗众取宠之辈的刻意引导。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虽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有“借夫妻之情,达君臣之意”的表达,但是写意和现实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刘备诸葛亮是君臣不是夫妻,那种丈夫带着宠妾在外逍遥自在,正房夫人却在老宅黯然神伤,独守空房的理论并不适于套用在君臣身上。

       刘备让诸葛亮驻守后方是真的不重用他?刘备心中更加倚重的是庞统法正?同如上一节所讲,请让历史说话。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何为股肱之臣?请让我们查看从建安十二年至章武三年这十七年的历史,便可探之一二。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穷途末路之际,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听其谋划成就霸业,四十七岁的雄主和二十七岁的奇才风云际会,鱼水相合。刘备待诸葛亮一如刘邦待萧何,更有甚之。刘备出征在外,诸葛亮一直坐镇后方,谋划战略、总管军政、足食足兵、治国安邦。故鱼水君臣相扶相持十七年,真正于一起朝夕相对的日子实不为多。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驻临蒸,刘备督武陵,驻公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本人则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随行谋士为庞统;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久攻雒城不克,令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成都平,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曹操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刘备听闻,与权连讲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率诸将进兵汉中;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获取汉中战役胜利,归成都进位汉中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秋七月,刘备帅军伐吴;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夏六月,败于彪亭,改鱼复为永安,驻守国防第一线,防止东吴继续进兵;章武三年春二月,召诸葛亮至永安;春四月,刘备殂于白帝城。根据历史进行推算,刘备诸葛亮共处一地相处时间未超过三年,但却丝毫未影响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重要地位。翻开史书,有几件不经意的小事可见一斑:

       其一,《三国志·刘巴传》记载:“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先主深以为恨。”“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由此可见,即使是刘备讨厌的人,诸葛亮只要推荐,刘备依然会任用不疑。

       其二,《三国志·彭羕传》记载:“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后果然彭羕心生怨怼秘密联系马超欲谋反,被马超告发后下狱处死。以此可见,即使是刘备喜欢的人,如果诸葛亮考察后发现其品行不端,刘备依然会远离此人。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确有先见之明。

       其三,《三国志·蒋琬传》记载:“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可见,即使是让刘备火冒三丈欲诛之而后快的人,如若诸葛亮请求赦免,刘备亦会听从。

       翻阅《三国志》,见述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皆为“雅敬、敬信”,要知刘备比诸葛亮足足大二十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其父辈的年龄。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之时,刘备已是仁义之名遍天下的左将军了,但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却是一如既往,以师尊之,以心腹信之,以股肱待之,君臣十七年,无一言龃龉。

       后方对于刘备来说有多重要?刘备可能比任何一位军阀都清楚。刘备24岁率部众讨黄巾贼起事,受封过中山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别部司马、平原令、平原相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官;35岁好不容易占据一块土地,位领徐州牧;却由于在其与袁术对峙之时,由于驻守后方的张飞贪杯误事,徐州城为吕布偷袭所得。之后的刘备败走投靠曹操,再后投靠刘表,过着髀里肉生,功业不建,壮志难酬的日子。对于这么一位屡败屡战,投靠奔走的雄主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一个稳定、忠诚的大后方。

       刘备身为长于识人用人的主君,十分明白什么样的臣子应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诸葛亮的历史定位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军事家,治国之干、谋划战略、训练士卒、足食足兵的确长于在一线领兵打仗(相对于其本人来说)。刘备在世,镇守后方没人会比诸葛亮做得更好,更让刘备放心。任何一场战争,打到最后其实都在拼后方实力。在诸葛亮坐镇后方期间,足食足兵,刘备全无后顾之忧。正如如诸葛亮执政期间,他托予后事的继承人蒋琬一直在成都镇守,治国理政、筹措兵粮。

       读《三国演义》时,最喜刘备诸葛亮两人形影不离,并肩作战,鱼水相谐,觉得带在身边出谋划策是信任。而读史书则觉得其实不然,君不见萧何张良乎?何为股肱何为谋主一目了然。只有对一个人充分的信任才会给他莫大的留守权,这不仅是信任他的能力,更是信任他的忠心。


评论(20)

热度(108)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