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船北马

鱼水君臣关系考修正版(三)

           从“白帝托孤”探查蜀汉政权平稳过渡之托刘禅

       章武三年春,公元223年,时年63岁的蜀汉皇帝刘备即将走到生命尽头。这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在永安行宫里望着滚滚长江水,默默回忆着自己的一生。这一生,他24岁起事,中间屡败屡战,曾经攻城略地也曾失地陷城,直到47岁三顾茅庐请出世之大贤诸葛亮才渐站稳脚跟,在这纷乱的时代中夺取三分之地,重现大汉王朝。但是在兴复汉室的战役稳步推进节节胜利之时,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诸葛亮《隆中对》中两路夹击中原的计划彻底化为泡影。而东征惨败,开国帝王将终,使得蜀汉政权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如今的蜀汉,正如诸葛亮于《出师表》中所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值此非常之时,刘备召诸葛亮至永安(今重庆奉节)嘱托后事。关于这段历史,《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如下记载:“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虽只有短短八十七个字,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君臣关系,直到千百年后依然为后人所赞叹。

       关于这段历史,后世的解读毁誉参半。赞赏者如西晋著名史家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所述:“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而猜疑者则如《通鉴辑览》中所述:“昭烈于亮,平日以鱼水自喻。亮之忠贞,岂不深知?受遗时何至作此猜疑语?三国人情以谲诈相尚,鄙哉。”而笔者认为,刘备托孤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情形下的特殊历史事件,“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不是简单的情感、权谋、帝王心术可以解释的。而真正领会其中深意则需要将自己放置于那个特殊的历史风暴点,去探寻刘备诸葛亮在那时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们面对的又是何样严峻的形势。

       白帝托孤,何人可托?所托为何?刘禅、蜀汉基业、兴复汉室的目标?有之,皆有之,并层层相叠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刘禅的品性如何刘备自是知晓。正如《三国志·先主传》中先主遗诏所载:“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可见刘备对这位年仅十七岁的长子并不放心,但是剩余两子刘永、刘理过于年弱,更不适合继承皇位。刘备一生,征战四方,屡陷妻子,直到47岁时方得现存长子刘禅,惜资质平庸,毫无魄力。此论断可以从《三国志·后主传》中得到佐证,后主主政时期几无任何军政建树。自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至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年间,蜀汉军政实际领导者分别为诸葛亮、蒋琬、费祎。在这三十年里,《后主传》几似蜀汉大事记,记载如“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等,真是堪比日历般的存在。直至费祎遇刺身亡后至灭国的十年间,刘禅才真正走上权力中心的舞台。但是此时的他,身边一无贤臣辅佐,二无诤臣匡正,其性格中的弱点充分展露,宠信谄谀之臣,任用阉竖,导致宦官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不知后主舆榇自缚,诣军垒门时,可曾想起三十六年前诸葛丞相那一片赤诚的《出师表》?可曾还记得“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饱含老臣谋国之心的言语?后主刘禅,诚如陈寿于《三国志·后主传》中所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笔者认为,陈寿的评语十分恰当。纵观刘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并不适合皇帝这个位置,一个逍遥王爷是他最好的归宿。但是说他昏庸无能、荒淫无道却又言之太过,相比戕害忠良的桀纣暴君又或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来说,他已经好太多。刘禅,他只是一个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普通人罢了,他并无治理天下的雄心,亦无开疆辟土的豪情,“此间乐、不思蜀”是他真实的内心写照。如果此君主于太平盛世得贤臣辅佐,尚可坐得天下,但在三国这个英杰辈出的争霸年代里,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想诸葛亮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书写《申》、《韩》、《管子》、《六韬》以为后主,但成效甚微。惜刘备早年东征西战无力管教刘禅,诸葛亮虽为相父却终有君臣之分,难以管束甚严。想必刘备诸葛亮都有种子不类父、恨铁不成钢之感吧!

       可是此时刘禅的对手是谁?是“博闻强识,才艺兼该”时年三十五岁的曹丕以及“生子当如孙仲谋”时年四十二岁的孙权,无论是从年龄、才华、能力、阅历、领导经验各个层面分析,刘禅和魏、吴两位君主都毫无可比性。可是,这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却必须在这最危急的时刻接下主君的担子,挑起起这份他根本无力承担的重担,刘备心中充满担忧和不安,如若托孤不当,蜀汉基业不仅无法延续,其三子性命更难以保全。

       那,何人可托?可托之人的必要条件为何?一忠诚、二能力。忠诚,确保其不会因手中大权而篡权夺位,而是扶保幼主,效仿周公。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在《从诸葛亮官职探其于蜀汉政权中所处地位》、《从“足食足兵”探究诸葛亮于刘备集团重要性》两节中已给予详尽解释。若所托非人,譬如同是受托孤之重的司马懿,其司马家族的行为和诸葛家族却是天壤之别。诸葛一门三代,为匡扶社稷,皆是命陨沙场。而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时,可曾想过“明帝(曹叡)教齐王(太子曹芳)令前抱宣王(司马懿)颈”那温暖一幕?可还记得曹叡那“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的切切言语?可还记得“宣王(司马懿)顿首流涕”的庄重承诺? 

       能力,自是能够平稳政局,开疆拓土,兴复汉室,否则托也无用。诸葛亮治国理政、治军行军之才将于《历史上的诸葛亮》系列文中详尽阐述,此处我们可以仅看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结果,那就是蜀汉平稳度过此危机之时,并且国祚又延续了四十年。

       幸运的是刘禅却也非一无是处,他与诸葛亮亦配合相对默契,他听话亦不好权,有自知之明,对诸葛亮的信任也一如其父。也正是这个优点能让诸葛亮尽情发挥他的所有才能,让蜀汉国祚得以延续。

       刘禅听话,他听刘备的话,自知自己才能平庸,无治国理政之能,便也不给诸葛亮添麻烦,在登基初始便令诸葛亮开府治蜀,加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终诸葛亮一生,刘禅亦寄予充分信任,《三国演义》中后主刘禅听信谗言,召回正在前线征战的诸葛亮的桥段并不存在。这种信任和倚仗,至诸葛亮逝去亦未消失,从以下四事可见:

       其一,《华阳国志·卷十》记载: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其二,在诸葛亮逝后的第九年,刘禅召其时年十七岁的独子诸葛瞻为驸马,其明年加封羽林中郎将。其三,诸葛亮于五丈原即将魂归天地之时,刘禅急派李福问后继人选,并依照诸葛亮所述,任用蒋琬、费祎接其职权,治国理政。其四,诸葛亮逝去后刘禅并未为了展现“新朝新气象”而更改年号,而是在其逝世三年后方更改“建兴”为“延熙”。

       由此可见,如果刘禅对诸葛亮心中存有怨念及顾忌,身为君主的他又何必愤而诛杀李邈、令诸葛瞻尚公主呢?同为托孤大臣的霍光、张居正身后之事便是血淋淋的反例。如果刘禅对诸葛亮不倚重那么何必主动派李福跨越秦岭去询问接替之人呢?如果刘禅真是被诸葛亮权势压迫想要奋力反抗,又何必守着“建兴”年号又历三年呢?故尔,刘禅虽无其父刘备的慷慨豪迈,仁义明德,但是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却是同刘备如出一辙。刘禅的信任、诸葛亮的恭谨造就了历史上诸葛亮治蜀那光彩熠熠的十二年,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鱼水君臣”呢?

 

 


评论(12)

热度(80)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